火炮战场炸膛我军火炮战时如何避免

在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乌军2A65榴弹炮炸膛现场,炮管开花,满地狼藉

恐怖战场

据俄媒爆料,俄军方对外发布消息称启用陆基高精度武器装备系统对位于斯拉维扬斯克城陶瓷厂厂区乌军炮兵临时驻地进行了远程打击,共摧毁了乌军美式M榴弹炮装备专用的的多枚炮弹、多枚“冰雹”多管火箭炮炮弹以及消灭了至少名士兵。

从俄军入乌开展特种行动以来,共消灭或摧毁乌军的作战装备总计为架飞机、架直升机、架无人机、个防空导弹系统、辆坦克及装甲车、个多管火箭炮发射架、门野战炮及迫击炮和辆军用特种车辆等。

俄军火炮战场“炸膛”

如今的俄乌都在加快向前线运输武器弹药的速度,俄军更是解封了大批苏联时期的装备,正通过军列源源不断送上前线。虽然这些弹药装备略显落后,却保证了俄军的火力打击,据统计俄军每天要发射5万发炮弹,这个发射数量是乌军的10倍之多,并且已经达到“范式弹药量”的标准。而如此猛烈的炮火攻击,不怪乌军难以招架,只不过近来俄军火炮却在战场直接“炸膛”。

这次炸膛的俄军大名鼎鼎的“牡丹花”2S7型自行榴弹炮,作为俄军目前口径最大的自行火炮,其已然成为俄陆军的主要火力。因为火力强大,俄军已经解封多门“牡丹花”,并将其送上前线,未来将继续保证火力优势,但“炸膛”是怎么回事?从曝光的图片来看,2S7型的炮管是在中断炸裂,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无非自行破坏和过度使用两种,就俄军的打击力度来看明显是后者。

为什么火炮射出的炮弹不在炮管里爆炸?

为什么火炮射出的炮弹在发射瞬间不会被发射药一起引爆,但是命中目标时又能爆炸。楼主需要的是关于炮弹引信的相关知识。

这是一个极简单的弹头引信示意图。说它是极简单的,是因为它只描述了弹头落地时,引信里的击针撞击雷管,引爆炮弹的过程。当然这是引信的基本功能,但是它太简单了,连引信的保险机构、发射时怎么解除保险、如何做到瞬发、惯性、延期都没有体现出来。

所以这里试举几例典型的引信,解释一下引信是如何在平时不爆炸、在发射时也不爆炸、但是落地就爆炸的,这里需要读者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先说说弹头触发引信:

这是苏联KTM-1式弹头引信的剖面图,这种引信在二战中广泛配用在45毫米、76毫米加农炮榴弹上。我国在50年代也仿制过这种引信,叫做卡-1式引信或者榴-3式引信。

这种引信是钢制的,头部有一个保险帽(1),保险帽下面有一层薄膜(22),薄膜下是击针体(21)。为了保证落地触发的敏感性,击针体由木或者塑料做的击针座(红色)和比较细的击针组成。击针外面,缠绕着击针簧(20)。在平时因为击针簧顶着,击针是戳不到火帽(18)的。

火帽(18)装在一个沉重的惯性体(8)上,这个惯性体外面被惯性筒(7)和保险爪(17)挡着,不能向上运动,和击针隔开了一段距离。所以,这个引信在发射前,击针戳不到火帽,是安全的。

保险爪(17)的形状如下:

它有四个向外伸出的抓钩。记住这个形状,之后的动作,和这四个抓钩有关。

当炮弹发射时,惯性筒(7)克服弹簧(6)后坐,被保险爪向外伸出的抓钩挂住。炮弹出膛后,惯性筒、保险爪和火帽所在的惯性体连成一个整体被弹簧(6)抬起。此时,引信的保险就解除了。

这种KTM-1引信有两种起爆方式——瞬发和惯性。瞬发是一触及目标就爆炸,大部分弹片会飞散出来,用于杀伤步兵;惯性是有一个很短暂的延期,让炮弹侵入目标内爆炸,用于爆破破坏。

如果需要瞬发,在发射前需要把头部的保险帽拿掉,落地后地面直接冲击击针体,击针戳击火帽,火帽爆燃产生的火焰点燃雷管(10),引爆炮弹。

如果需要惯性,发射前把保险帽留着,落地后地面不会直接冲击击针体,而是装火帽的惯性体在惯性作用下向前冲,撞击击针,引燃火帽引爆炮弹。

所以,炮弹引信在平时有保险,发火组件是隔开的,不会爆炸,要通过发射时的冲击惯性打开保险,引信才会进入待发状态,落地时的撞击才会让引信爆炸。

上面这张图展示的就是KTM-1引信击发瞬间、飞行中、瞬发状态和惯性状态的动作原理。

也有一些炮弹,引信的保险是用弹体旋转的离心力解除保险的:

比如这个B-37引信,这是苏37毫米高射炮杀伤榴弹用的引信,国内仿制的型号叫榴-1引信。

它的雷管(左上角的特写)装在一个半圆形的底座上,平时是偏过一定角度的,这个半圆形底座左右被两个销子固定(图中只能看到一个销子端头的圆型,在半圆形雷管座上)。炮弹出膛后在旋转离心力的作用下,两个销子被甩出去,这个半圆形雷管座失去固定,就自动转正,雷管就对准了击针,只要一撞击目标就引爆了。

俄乌的炮兵弹药储备还能支撑多久?

乌克兰从丹麦接收的年生产的BGRM/mm迫击炮的弹药,而下方这张则是俄罗斯武装部队前线弹药贮存点的照片。在如此杂乱无章的景象中,我们要注意的是弹药的包装:丹麦迫击炮弹使用独立的储存桶将弹药隔开,而俄罗斯的大口径炮弹则简单挤在板条运输箱里,缺乏任何有效的安全措施。

俄罗斯军队擅长以规模庞大的炮击软化甚至摧毁防守方的阵线,并且在近期的防守战里以同样凶猛的炮火阻挡敌人的攻势。为此俄军装备了大量的野战火炮——2S19/2S1/2S3等自行火炮以及D-30,2A65等牵引式火炮,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也数次提到过目前俄军损失严重导致的“火炮荒”,前线被迫填充了大量的古旧牵引式火炮。但不知道读者们有没有思考过俄军是否有足够的弹药库存来支撑起如此惊人的弹药消耗?

很难去界定俄罗斯炮兵部队的每日弹药消耗量。俄军每天要往乌军阵地上倾斜4.5万发炮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设计用来追踪自然野火的FIRMS传感器在乌克兰境内的数据并不完全准确,而且实际上很难根据这样的信息来进行一个有说服力的论证。所以,我们需要通过一些可以界定的事实来进行研究。

在火炮弹药使用方面,无法避开的就是火炮身管寿命。绝大多数国家是没有做好打大规模战争的准备的,因为他们没有储备足够多的“轮胎和炮弹”。而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没有足够的设施在短时间内生产或修理足够多的火炮炮管,如果我们以世界大战作为衡量标准的话。不过在身管寿命上,科技也确实改变着许多东西:较老的M榴弹炮炮管能够承受次全装药射击,但是更新的MA2就能承受次全装药射击,寿命翻了整整一倍。

美国国防威胁降低局(DTRA)对原本应该销毁的万吨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批弹药是“最危险的弹药类型”:特征包括寿命超过20年、非原装容器以及战时生产。要知道这万吨弹药是为俄罗斯国防部下属的每个部门提供的——陆军、海军、空天军和战略火箭军,这意味着所有俄罗斯弹药中的60%即使对俄罗斯人来说也太危险了,无法使用(如果他们要命的话)。

全球10大最猛火箭炮排名,中国一口气包揽前三

这次排名前3的火箭炮,分别是PCH、卫士2D与神鹰,妥妥的中国制造,卫士2火箭炮是国人最为熟悉的一款武器装备,因为它曾参与陆军的竞标,作为一款最大射程可达公里的远程火箭炮,卫士2还保持了非常良好的打击精度,并且外界也非常看好它,但令人意外的是,卫士2竟然在国内竞标中输给了PHL03火箭炮,这并不是因为卫士2性能不好,而是因为PHL03更加符合军队的使用需求。

图为火箭炮

竞标失败后,卫士2也开始转战国际市场,并且拿下了良好的口碑,有多个国家已经订购了这款火箭炮,而卫士2D火箭炮,更是它的升级型号,可以搭载更大直径的弹体,火力因此获得大幅度提升,而PCH也是国产火箭炮中的新型号,它除了具备超远的射程外,同时还采用模块化设计,不仅可以使用火箭弹,甚至还能够化身为中远程弹道导弹的发射平台,排名第三的神鹰火箭炮,也具有不俗的实力。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手中其实也不乏火箭炮技术,比如M火箭炮与海玛斯,尤其是海玛斯火箭炮,更是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得意之作,它同样采用模块化设计,不仅可以发射多种口径的火箭弹,也能够兼容战术弹道导弹,再加上其重量仅10吨,可以利用运输机快速向前线部署,美国甚至还打算利用海玛斯火箭炮来执行岛链围堵战术,赋予其反舰能力。

图为火箭炮

既然说中国火箭炮比美国更加先进,但口说无凭,美国同样能够认为自己的海玛斯排在第一,必须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最明显一点,就拿反舰作战来说,一般而言,火箭炮的主要目标是陆地单位,并且最好的固定目标,而军舰往往是处于移动状态的,并且活动轨迹难以判断,想要远距离打击军舰,反舰导弹才是不二选择,但在中国陆军此前组织的火箭炮反舰演练中,火箭弹成功命中目标,对此,美国根本没有把握自己的海玛斯能够做到这一点,光凭它,中美之间在火箭炮领域的差距就已经一目了然了。

有许多人会认为,在现代战争中,导弹都已经普及了,更何况美国在实战过程中,使用导弹的次数比火箭炮还多,所以就算不掌握先进的火箭炮也无关紧要,话虽如此,但跟导弹相比,很显然还是火箭炮的成本更加低廉,能够有效降低战争支出,而且,中国能够将火箭弹的射程与精确,做到跟导弹几乎一个水平,更是科技实力的象征。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quzx.com/nqxtc/7470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