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俄乌战争上的双方战损情况分析,对于这种国家之间的大规模战争,人是最大的关键,而如何降低战斗伤亡减员,合适的武器装备最重要,俄乌战争打到现在,双方都陷入一场如同烂泥沼泽一样的困境。
但正是这种拉锯式交火,给全世界的军队都敲响了警钟,决定大规模战争胜负倾斜的重要元素,还是以下这三项,目前,我军经过多年发展,已经甩开世界许多年,尤其是一直虎视眈眈的美国。这里简单介绍这重要的“战争三件套”,感受一下来自我军的优势。
一、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依然被誉为“战争之神”的火炮
目前军事科技的发展,让许多国家都专注于高精导弹技术的研发,而忽略了对于传统火炮的发展,而我军则反其道而行之,在不断发展尖端武器和未来军事科技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火炮的渗入研究和发展,延续老一辈的作战理念,如何“打得远,打得准,火力猛,机动快”,将火炮这一“战争之神”的战场优势持续放大,最终形成我军特有的战场优势。
通过本次俄乌战场不难看出,火炮对敌军地面部队有生力量和防御工事有着非常突出的打击效果,尤其是大面积的轰炸,对敌军人员的心理有着巨大的冲击力,而美军自海湾战争以来,历经多次大规模战争,在航空领域尝到了甜头,对于高空和远程精准打击似乎情有独钟,所以逐渐忽略了对火炮的研发,认为火炮的口径和射程都不用太多提升,只需要保持在对步兵的中短距离有效支援就行了,但就是这一点,与我军的火炮发展配备形成了鲜明对比。
先说美军目前的火炮装备,师旅一级的主力,目前装备M牵引榴弹炮和M自行榴弹炮,一直维持39倍径的毫米身管,可以通过精确制导弹药和数字化精准打击来维持攻击力;
而团一级使用的M型毫米牵引火炮,这种火炮总重量较轻,也便于直升机吊装运输,估计这也是美军一直喜欢这两款火炮的原因,能较好地发挥美军陆军航空兵的优势,利用直升机对大型装备随时吊装转移,不得不承认,这是美军特有的优势。
但是就美军现在服役的火炮射程和打击覆盖能力来看,还是有一定杀伤力,毕竟美军也在进行火炮数字化精准打击方面的发展,但这样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在对付阿富汗这样的战场环境,应该是够用,因为阿富汗由于综合国力和高原山地环境,火炮发展速度缓慢,和美军比起来落后了不只一个时代,所以美军炮兵在驻扎某山头炮兵阵地后,就能对周边实施压倒性打击。
但这次在俄乌战场,双方把部队拉到大平原上,就完全不同了,火炮的机动能力、有效射程、弹药补给、后勤维修,以及和无人机的坐标引导相互配合,等多方面性能对比,在战场上一下无处遁形。
在9年前,我军也打算配备轻型火炮,所以对美军的M类似的AH-4超轻型毫米榴弹炮,结果发现由于射程较短,面对52倍径的毫米火炮时毫无还手之力,除了直升机运送比较方便之外,只能对毫米口径榴弹炮和迫击炮有压制能力。
如果遇到毫米榴弹炮就几乎没办法了,那既然如此,为何不大力发展重型榴弹炮,再搭配合适的履带式和轮式装甲底盘,发展形成重型大口径自行火炮,这也是目前全球主要自行火炮发展趋势,可是当年,美国过于信赖空中能力,对于地面陆军自带火力,疏忽了,也逐渐落后了很多。
目前,我军在各部火炮建设发展上,已经形成相当完整的火力配置,比如在营一级作战单位,美军配备有毫米迫击炮,而我军不仅拥有各种型号迫击炮,还拥有毫米拍榴炮,射程与火力比美军的更猛,目前毫米拍榴炮已经成为我军合成营的主要火炮配备,如果到了合成旅单位。
大多会配备PLL-09式毫米榴弹炮,但如果是集团军一级的炮兵旅中,主要配备履带式的PLZ-05自行火炮和PCL-卡车炮,除此之外还有PHL-03和PHL-火箭炮混编的远火营,大家在西部战区的实弹演习中不难发现,我军将自行火炮和火箭炮两种武器相结合,在高原山地环境下作战,堪称一绝!
二、我军独创火箭炮新概念,在火箭炮与导弹之间随意切换
我军将火箭炮这种战场神器的潜力几乎是深挖到了极致。文章前面提到我军的PHL-03和PHL-火箭炮,虽说名字叫火箭炮,但实际上已经和中程导弹差不多。美军的海马斯火箭炮最远射程顶多就40来公里,不过它的最大优点,就是在于车辆重量较轻,机动性好,而且发射前准备工作较少。
只要和卫星或雷达链接后,通过指挥车辆自带雷达,对战场进行40公里半径扫描,便可通过卫星制导,对目标实施精准打击;在完成发射后,车辆可在数分钟内完成转移,在到达安全区域后,可迅速对发射单元进行模块化更换,也就迅速完成弹药装填。
对于美军来说,机动灵活和精确打击,几乎成了其所有武器装备研发设计的基本核心,而忽略了武器本身在战场上的功能,就是将本方的优势扩大,优势如果不彻底压倒对方,那战局胜负谁都不好说。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我军就一直潜心研发火箭炮系列,从最早的卫士-1系列,再到仿制自俄罗斯9K58“龙卷风”的PHL-03,也就是我们常说的03式远程火箭炮,我国成功实现了从0到1,再从1到1+N的疯狂魔改。
当时的03式火箭炮已经能远程打击90公里外的目标,但是这还未达到我军对火箭炮的验收标准。“卫士-2”的升级版出现,大大地增加了火箭弹的各项尺寸指标,不仅口径从03远火的毫米增加到毫米,弹体重量也从前者的0.8吨增加到了近1.3吨,有效射程从之前的90公里提升到了公里以上。
这还不算,为了提高打击命中精度,“卫士-2”火箭炮使用了卫星定位制导系统,能将有效打击误差控制在1米以内,换句话说,就是一块1平方米的装修用地板砖大小,这样的精度,已经很是恐怖。
这还不算完,一切刚刚开始。
随后在其基础上“卫士-2D”升级改进版横空出世,这款火箭炮的射程进一步增加,达到了公里,火箭弹的口径更是扩大到了毫米。就在这时,同期登场的“神鹰-”,却备受国际市场追捧,许多国家都签约订单,其原因在于不仅两款武器性能相差不大,而且“神鹰-”的车载弹药还多两枚,因为多两个弹药发射筒,这一下优势和趋势,被我军科研人员发现了,从此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
随后北方工业出产的一款SR-5远程火箭炮,则是将陆军对远程精确打击与火箭炮之间,完成了最完美的武器设计。这一款远程火箭炮的发射单元全部是模块化设计,就等同于一套超大号的“乐高玩具”,能根据物流运输、战场环境、火力需求等进行各种调配,比如可随时更换安装mm/mm/mm/mm四种不同口径的火箭弹。
不同的弹药,所覆盖的有效射程也不同,比如在安装mm口径火箭弹时,可攻击50公里范围内的目标,其中一个发射单元模块,可以搭载20枚火箭弹,一次可左右安装两套发射单元模块,就是40发。
但是如果弹药发射历程需求增加,那发射口径也会随之增加,比如使用mm时,有效射程为70公里,一个发射单元模块能安装6枚,mm口径则能有效打击公里外的目标,装弹量同样也是6枚,但如果要精确打击公里之外的目标,则要更换mm火箭弹,这个距离,和近程导弹差不多了,而且在空中属于火箭推动加惯性制导,一旦锁定目标发射,半途中几乎无法拦截。
当然,这里里面还有个很精妙的设计,那就是当需要两种不同口径,不同射程的火箭弹同时或轮流快速发射时,车载发射模块还可以左右混装不同型号弹药,和不同口径发射单元,在同一辆车发射,随后可根据需要,随时拆换发射单元,不受任何战场限制。
但是以上这些火箭炮对于我军来说,还是无法满足其需要,于是AR-3(火龙)远程火箭炮正式登场,也就是随后我军配备的PHL-。名字中的“P”、“H”、“L”则分别是“炮”、“火箭”、“轮式”的首字符拼音缩写。
其思路和AR系列差不多,都是把发射单元的设计模块化,可随时更换不同型号弹药,但相比之下不同的是,射程更远,打击范围更广,分别安装分别是“火龙-”mm口径远程制导火箭弹,以及“火龙-A”mm口径近程战术导弹这两种标准的弹药。
其中,“火龙-”的最小射程为60公里,最大射程则达到了公里,采用卫星定位制导技术,打击圆概率误差在30米以内。“火龙-A”地地战术导弹,最大射程则能达到公里,并且携带一枚公斤重的高爆战斗部,主要对敌军的装甲、工事目标进行杀伤。
这里我们再来对比一下美军M-海马斯火箭炮的属性数据。配弹方案有两种,第一是mm无制导火箭弹,有效射程40公里;另一款是mm的ATACMS短程战术导弹,有效射程公里,但误差精度小于50米,极易受到战场变化影响,比如天气、风向、气压或湿度等。
其实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当年美军耀武扬威地展现他们的数字化信息部队,精确制导火箭炮技术的同时,我国早就在背后悄悄努力,最终实现弯道超车,这里将美军的海马斯和我们的HL-放在一起对比,估计这样的性能差距,能让美军惊讶得背后发凉,因为如果有一天在战场相遇,美军的海马斯完全没有任何优势。
三、无人机,未来战场的万能搭配
现代战场上,无人机成了一种无所不在的需要和威胁,本次俄乌战争无人机的战场作用几乎无处不在,也几乎成为双方士兵的噩梦。
这一点我们不抢功,无人机概念和技术的确是美军首先提出并成形,在战场上投入使用,曾经最早的无人机技术,仅限于24小时不间断,高空侦查,并通过卫星建立数据通讯网络,让本土的指挥中心和前线指挥部,甚至一线作战单位、参战士兵所传递回来的各种数据,能在同一时间共享,并对地面目标实行24小时监视追踪,达到战场耳目的无人化延伸。
而随着深入腹地的地面作战部队,需要随时空中火力支援,如果在遭遇腹地纵深距离较远,而中途有大量防空拦截的情况下,将无人机从单一的侦查和信息传递功能,增加为“察打一体”的全新概念,而美国人做梦都没想到的,是将这一概念不断放大,不断发展,又不断多元化应用的,最终还是我们无所不能的中国军工业。
目前我国的无人机科技早已超越了“察打一体”的基本功能,目前从超微小尺寸的单兵随身侦查无人机,到超大尺寸无人机编队,能起飞后在空中形成轰炸编队,携带各种高精度激光制导炸弹和巡航导弹,对目标及区域实施精确打击;
再到能通过远程轰炸机在高空中大规模释放,或在多个空军基地起飞,在空中形成“蜂群编队”,伴随飞机远程编队飞行,通过提前AI智能程序,扮演忠诚僚机的角色,配合战机进行空对空、空对地和空对海的多种作战任务。
目前,即将服役的歼-35,作为我国第一款第五代航母舰载机,就具备这样的功能,在歼-15等战机的空中编队协同下,能携带大量无人机伴飞,在空中协同作战。
这一点,估计美军又得惊讶一番了。不过,这还没完。
别以为无人机伴飞协同作战,是海军和空军的专利。其实陆军的火炮也非常欢迎这名新战友,大家应该发现,在本次俄乌战争中,无人机在对战场实施精确扫描后,对敌阵地情况了如指掌,完全透明化,再根据卫星定位目标具体坐标,再由无人机和卫星链接,不断对坐标精确修正,最后引导远程火炮对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这不是游戏,也不是偶然,这是多次发生在战场上的普遍现象,而我国的无人技术,其发展速度已经是美国人永远无法想象的。就凭这一点,估计美国人又要大吃一惊了。
在战场上,并非某一项科技就能主导战争走向,但最终的胜利,是由无数个领先分毫的争斗积累起来的。短短9年时间,美军在战场上的装备,已经不会再让我们惊讶或羡慕,因为我们相信,凭借着我国军工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在某些领域,已经确切实在地超越了美国,但在给对方敲响警钟的同时,也不断敲打着我们自己,毕竟,科技领先才是硬道理,才是主导未来战争胜负的关键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