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火箭炮是二战时苏军绝对的大杀器,各系列火炮加在一起总产量过万,对战局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不过“喀秋莎”虽然很好,但却存在精度差的问题,战斗中每每依靠覆盖式射击达到效果,在二战那种大规模作战中这个问题尚不算突出,但是随着战事逐渐接近尾声,苏联设计师也开始考虑提升火箭炮精度的问题,于是研制了BM-14系列火箭炮。
在二战中,德军的火箭炮虽然数量相对更少,但是德军火箭炮的准确性却更高,在前线能够用更少的炮弹完成同样多的作战任务,这样能降低原材料的消耗,同时适当减轻后勤单位的压力。
德制火箭炮准确性高的原因,主要是在炮弹的尾部有一定数量的尾喷管,这些细小的喷管呈一定角度倾斜,火箭弹发射出去后喷出的燃气驱动弹丸旋转,从而起到了类似于身管炮旋转稳定的作用。这种设计的缺点是增加了加工工序,对加工精密度要求较高。
尽管如此二战刚刚结束,苏军军事高层就要求设计人员设计制造可以通过自旋稳定飞行姿态的火箭炮,NII-1GKOT不负众望,在年拿出了一款实验性质的毫米涡轮喷气式火箭弹,很显然这款弹药借鉴了二战德国的一些技术。在此基础上,设计部门开始研制新一代自行火箭炮。
年,将发射装置安装在ZIS-汽车上的BM-14-16问世,这是一种比“喀秋莎”更为紧凑,但精度更高的自行火箭炮,在卡车原本的货箱位置安装一座16管发射器,火箭炮实际口径.3毫米。发射器安装在旋转架上,可进行0°~50°的俯仰调节,方向射界为左右70°,后续版本增加到左右各°。
车上带有水平仪,可供炮组调整车体平衡使用,与“喀秋莎”一样使用有线控制发射,操作线最长60米。
BM-14重7吨,满载后重8.2吨,车长7.26米,宽2.3米,高2.65米,火箭炮射程2~10千米,能在7~10秒钟内将16发火箭弹全部发射出去,火箭弹重39.6千克,采用高爆破片战斗部;车辆公路最大行驶速度60千米每小时,一般和弹药车配套使用,弹药再装填时间约为2分钟。
BM-14当然不止BM-14-16这一款,60年代ZIL-和ZIL-汽车也加入行列,它们的生产版本各自命名为BM-14MM(2B2R)、BM-14M(2B2),另外还有一些拖曳式的火箭炮被生产出来。总的生产工作在60年代末基本结束。
同其他苏式武器一样,BM-14系列火箭炮也被销往世界各地,包括我国在内的十余个国家都先后购买了这款火箭炮,其中我国还曾获得许可自行生产。
虽然BM-14相较于“喀秋莎”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也不免过时,至少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已经落后,例如我国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卫士”系列火箭炮。不过目前世界上仍然有一部分BM-14在服役,除了部分战争地区在使用,我们的南方邻国越南仍将其当成制式装备,以越军目前的武器更新速度来看这些半个多世纪前的火箭炮仍将继续服役一段时间,也算是一款老而弥坚的经典装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