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之间,似乎走到了至暗时刻,负面消息一个接一个摆到了公众面前:安防业务被爆裁员50%,华南大区首当其冲;战略调整也在同步进行,政企官宣更名数字安全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在9月22日发布内部全员信,宣布全面转型,部分岗位未来要竞聘上岗。
在互联网寒冬之下,花了一生时间来“护你我周全”的,反倒没能保护好自己。
虽然一次出现那么多坏消息令不少围观网友感到吃惊,但只要你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势衰早有预兆——上半年出现回归A股以来首次亏损,就是直接的证据。
在财报刚出炉时,很多人将的巨亏归咎于过于烧钱的投资业务。尽管周鸿祎本人将针对新能源行业的投资称为“战略性亏损”,投资者和分析师对这种说法也并不完全买账。
如今,在改名、裁员和全面战略调整等一系列动作之下,用实际动作向外界表明,它们的问题绝不是投资亏损那么简单。
(图片来自集团官方微博)
安防业务大调整,加速转型
对于内部的员工来说,危机可能已经酝酿了一段时间。
在界面新闻等媒体的爆料中,不少内部人士表示华南区安防业务部门的裁员在“今年上半年就经历了几轮,现在整个安防业务基本上是停摆的。”报道指出,广州安防业务部几乎全军覆没,深圳也仅保留少数几个岗位,包括开发、销售、售前、交付、业务经理等岗位都未能幸免。
而在职场人汇聚的脉脉上面,“裁员”、“大调整”“传人员变动”等词条也轮番登上站内热搜。
不少认证为员工的脉脉用户现身说法,“整个部门都没了”、“从4月份开始一直在裁员”等传闻也得到印证。除了媒体曝出的重灾区华南大区之外,也有员工在脉脉上表示,裁员涉及到了更多区域的业务,“武汉其实也没逃过,很多条产品线直接没了”。
(图片来自脉脉)
虽然针对上述传闻,没有一一作出官方回应,但很多答案都可以在周鸿祎22日发布的那封内部信中找到。
在信中,周鸿祎重点提及了几个问题。
第一是更名——政企集团更名为数字安全集团,发展战略也改为“着力解决数字文明时代的新问题”。第二是关于人员任免的新原则:关键岗位改为竞聘上岗,通过组织架构调整保持创新和活力。第三是有关集团其他业务的规划,包括成立城市产业群、继续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免费的SaaS服务等。
在谈到人员问题时,周鸿祎用了这样一句话:创业公司不能变成酒仙桥养老院,要保持饥饿、保持战斗力。这番话,加上上面提及的三个核心战略,基本上坐实了的转型计划,以及裁员的举措。
在这一次战略调整中成为主角的,无疑是面向B端的政企安全业务,尤其是由政企集团改名而来的数字安全集团。那么相对应地,针对C端用户的互联网业务,就极有可能成为牺牲品。
梳理上述所有有关裁员的传闻也可以发现,C端安防业务员工的上镜率的确远高于B端。这或许意味着,在未来的发展路线上,终于在ToB还是ToC中作出了选择。
事实上,这个决定并非没有预兆。从上个月发布的财报中,我们就可以看到C端业务的颓势以及B端的潜力。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48.24亿元,同比下跌14.16%;归母净利润则录得-3.98亿元,同比暴跌.63%。这半年,是回归A股以来首次出现亏损,营收也跌至历史低谷,甚至低于年上半年疫情最严重的时期。
从营收结构来看,的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板块:互联网商业化及增值服务、智能硬件业务和安全业务,互联网业务占比最高。但在今年上半年,互联网和智能硬件这两个主营业务的表现实在糟糕。
数据显示,互联网商业化及增值服务上半年实现收入为28.49亿元,同比下降了21.96%。其中,占比最高的互联网广告业务收入同比下跌24.52%至23.09亿元。
这部分收入,主要就来自以安全卫士、手机卫士、清理大师和安全浏览器为主的一批面向C端的产品。从全面下滑的收入中,足以看到C端业务的萎缩。
同样立足C端的智能硬件业务,虽然在上半年推出了可视门铃双摄5Max、儿童电话手表10X等新品,但收入同样在倒退。根据财报数据,的智能硬件业务上半年实现收入9.12亿元,同比下跌13%。
相比之下,主要面向B端的安全业务虽然收入只有10.38亿,但是保持了13.78%的同比增长,是唯一一个实现正增长的业务板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便市场大环境确实不乐观,曾经利润丰厚、躺着数钱的互联网业务也不可能一下子从云端跌到谷底。很多问题,其实一早就出现苗头:比如用户对广告的不满,监管规则的变动,以及网络安全行业的固步自封。
作为行业龙头,的遭遇某程度上也是整个网络安全行业的缩影。需要改变的,也远不止自己。
天下网民苦安防软件久矣
今年7月份,在被曝出未经允许私自删除用户本地文件的消息后,为了平息众怒,WPS连续发布了多份声明进行澄清。其中,在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