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原称弦管的南音,有悠久的音乐历史和多元的文化特征,它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有千载清音之称。南音保留着唐宋古典曲牌,有浓厚的中原古乐遗风,间或融入异域情调。词曲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如怨如慕如丝如缕的声音,犹如南国夏夜的玉兰花香,沁人心田。至今,南音仍保留着“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古雅清俊的演唱形式。
“南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张衡《南都赋》云:“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高诱注曰:“南歌,取南音以为歌也。”
《吕氏春秋音初》记:“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女乃作歌。歌曰:‘侯人兮猗!’实始作南音。”从“侯人兮猗”与《楚辞》体式相类来看,南音主要应指楚音,也很可能包括长江下游的吴音和越音。
有人认为南音肇始于秦汉的“相和歌”,如“趋”“乱”“艳曲”都带有南音的影子;一般学术界都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
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南曲曲牌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元时,文人加入戏曲创作。明代中叶后,江浙一带昆山腔、弋阳腔传入闽南,亦为南音所吸收,创作日多,迄清代,南音已相当成熟。
目前发现最早的南音乐谱,为明代万历年间的《新刊时尚弦管摘要集》,又名《新刊时尚雅调百花赛锦》,藏于德国萨克森州图书馆。当中有不少曲目,仍留存于四百多年后的现今手抄本中,例如古谱中的《寒冰写书》是今《一纸相思》的首节,《朱弁》是《心肝跋悴》的首节和次节等等,它们除了曲词相同外,用來记载旋律的曲牌名和拍位也相符合,以《金井梧桐》为例,古谱中标示的北字指的是北调,而持续十一拍的雁字(九枝十一雁叫雁成鸭)也出现其中。
现存的“指”“谱”“曲”有二三千首之多,但能够留下南音历史的声音的,却所剩无几。这个用古老方言传唱的音乐背后,包含着文学、宋元南戏、古汉语音韵和民俗活动等成分,它蕴藉着的是一句词、一首曲总也说不清说不完的丰富内涵和文化价值。
福建省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项目
泉州南音记录工程
《听见南音历史的声音》
郑国权主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年12月版 定价元
本书是一本南音老唱片曲集。收录了包括德国、美国和我国20世纪上半期流传下来的南音黑胶老唱片首曲目。全书既有老唱片及其封面照片,又附以曲词和赏析文字,并有部分工尺谱曲谱,并且这些老唱片全部数字化,每张唱片页附有每首弦管曲的北京治白癜风做好的医院北京白癜风医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