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人生绽放羌塘草原记那曲市色尼区电影

导语:从日头偏西等到夜幕降临,原本喧闹的露天影院里,因为电影放映机打出的光束,而变得瞬间鸦雀无声——这是在年戛纳电影节上,导演张艺谋拍摄的短片《看电影》中的片段之一,没有对白,短短3分钟,影片用构图和故事情节描述出中国人看露天电影时那份期待与激动的心情。相比荧幕上的精彩,幕后的英雄却属于那些默默工作的电影放映员。一台数字放映机、三张不同尺寸的幕布、一个U盘,加上两台音箱和一些电源线、一台发电机是农村电影放映员的基础配置,更是扎西加措30年光影人生中最忠实的伙伴。扎西加措,色尼区电影管理站站长,年接触电影放映工作以来,他怀着对电影工作的热爱,很快成为了农牧区电影放映的行家里手。上世纪90年代,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电影是农牧民难得的精神食粮。在牧区群众的心中,电影代表了神秘、热闹和新奇。而为了满足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扎西加措总是奔波在平均海拔米以上的乡(镇)、村(居),不辞辛苦、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农牧区电影放映基本都是在室外搭幕,藏北牧区地广人稀,时常要走上几个小时、几十公里才能遇到一户人家,尤其在每年10月至来年的4月份长达半年的寒冬中,扎西加措的工作环境不是在风里雨里奔波着,就是在雪中霜中奔波中。刚进放映队的那些年,因为牧区交通条件的滞后,扎西加措常常独自一人背着沉重的机器,一趟又一趟往返于家中和放映点。在每一个放映点上,他不厌其烦地从车上搬出设备、架好设备、搭建幕布以及调试和放映,放映完电影后,再把一个设备一个设备收拾整理好,放回车上,一遍又一遍——放映过千百场次的电影,饱经过酸甜苦辣的日夜,扎西加措已经在色尼区3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留下了背影。30多年来,他见证了从最初的8.75毫米放映机、35毫米胶片放映机到现在数字电影放映机的兴盛、衰落和发展。30年的“光影人生”,扎西加措也对色尼区不同乡(镇)、村(居)农牧民群众的观影需求了如指掌:“县城附近的喜欢看时尚大片、偏远村居的喜欢看藏语的故事片。”从村居到县城、从机关单位到寺庙、拉康,故事片、文艺片、科教片、爱国片、政策宣传片等等,面对不同地方、不同群体,他的幕布已经搭建了不知多少回,又拆了过少遍。“现在随着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来看露天电影的人渐渐的少了,自己还临近退休,但是我对电影的热爱、对放映员的热爱从不会改变,甚至我退休了放映队需要我的话,我就在放映点上,我永远是放映人。”扎西加措时常跟同事们这样说。在平凡的岗位坚守30年,做一件平凡的事,就已然不再平凡。电影放映工作虽是平凡得再也平凡不过的岗位,但是这样一个岗位时时用光影传播着党和国家的声音,时时丰富着牧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时时完成着宣传文化思想工作。由此扎西加措也相继获得年自治区“全区农牧区电影”工程先进个人、年“那曲县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年宣传文化“那曲县先进个人”等荣誉。扎西加措“光影30年”为色尼区多个行政村、40多家机关单位、10余所学校、10余座寺庙共巡回放映余场电影。尤其在党的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期间,在机关、在学校、在牧区、在寺庙等巡回放映爱国主义主题电影上千遍,以“光影故事”讲述党和国家的辉煌历史,以“光影纪录”宣传党和国家的大好政策。扎西加措的脚步年年踏访在羌塘的广域草地上,在农牧民群众的眼里、心里、脑海里留下了党和国家的光辉形象,给藏族牧人的心里烙下了党和国家的辉煌印记。电影放映员,一个即将被人遗忘的职业,但是以扎西加错为代表的“放映人”,依旧在放映的路上默默前行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quzx.com/nqxzf/68729.html


当前时间: